[g]
耕地红线不能突破,变通突破也不行。宝贵的耕地,如果今天这个产业用,明天那个产业占,岂不成了“唐僧肉”?能不能处理好发展与土地的关系,关乎现代化进程。珍惜保护耕地、合理利用每寸土地,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。
据报道,在个别地方的部分乡村,一大片光伏阵列矗立在连片的稻田里。有的是2019年耗资800多万元建起的高标准农田,2021年起却被用来建设光伏电站。这引发了热议,也让人们思考耕地保护和产业用地的问题。
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。这些年来,无论国际形势怎么变化,14亿多人都能每天到点开饭,饭碗越端越稳,吃得越来越好,重要原因是牢牢守住了耕地红线。近年来,耕地保护越来越严格,不仅落实“占补平衡”,又提出“进出平衡”。通过耕地保护党政同责、卫星遥感图片比对、公开通报挂牌督办等硬措施,全国耕地总量连续净增长。
耕地红线不能突破,变通突破也不行。宝贵的耕地,如果今天这个产业用,明天那个产业占,岂不成了“唐僧肉”?我国有19亿多亩耕地、15亿多亩永久基本农田,已建成10亿多亩高标准农田。每一寸高标准农田都应为旱涝保收出力,而不能另作他途。刚耗费数百万元资金建设田间道路、灌排工程,转头又上马光伏项目,着实让人惋惜。
发展光伏当然没有错,关键是要看在哪里发展,怎么发展。2023年3月,三部门印发《关于支持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规范用地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》,明确光伏方阵用地不得占用耕地,占用其他农用地的,应根据实际合理控制。光伏产业要顺应政策法规要求,找准产业方向。比如,可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基础上,充分利用沙漠、戈壁、荒漠等未利用地,布局大型光电基地;又如,在土地资源紧张的地区,可重点开发屋顶光伏、建筑光伏等分布式能源。
与田争地的不仅仅是光伏项目。产业项目总要考虑人地钱,过去首先考虑钱,如今更多要考虑地。好多产业感到用地难,不少地方觉得用地难,这恐怕会是今后的常态,告别粗放式用地是历史的必然。经济社会活动离不开土地,建城市、搞工业、保生态、种粮食都要有地,必须排出优先序,合理布局。在“三区三线”划定的时候,国家优先划定的是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。如今,“三区三线”已落实到图,各类经济活动均要遵循。
现实中,一些地方在处理保耕地面积和要发展空间关系时面临困难。有的做法能助力地方经济发展,却可能损害国家粮食安全。对地方来说,保护耕地是潜绩,发展经济是显绩。地方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,要显绩也要潜绩,尤其是聚焦“国之大者”,把耕地保护这类中央交办的大事要事办好。当然,很多地方找到一个好项目不容易,要用足用好现有政策,寻找合法合规的用地出路。复杂的经济生活充满了两难多难,无可回避,只能兼顾,从大局出发,必须守住底线红线,在多重目标中寻求最佳方案。
底线红线也是高压线。近年来,有关部门多次公布土地违法违规典型案例。对地方政府来说,要举一反三,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,为子孙后代守好“饭碗田”。对触犯法律法规的,要严肃追究责任。同时,也要稳妥处置政策变化完善过程中产生的历史遗留问题。对企业来说,发展非农产业不能打耕地主意,要着眼于用好其他地类,集约节约用地。增强用地合规意识,投资前务必要清楚地块性质,是农用地、建设用地还是未利用地,是永久基本农田、一般耕地还是耕地之外的农用地,对相应的用地政策也要心中有数,不抱侥幸心理、不打“擦边球”。
从中文造字看,富自田起。对耕地的态度体现着一个国家饭碗的成色。我国是农业大国,也是人口大国,农地利用直接关系乡村振兴。能不能处理好发展与土地的关系,关乎现代化进程。珍惜保护耕地、合理利用每寸土地,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。(作者:乔金亮 来源:经济日报)